English

“老照片”中的历史

1998-05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杨东平 我有话说

中国的出版物,多少是有些重文轻图的,比较忽视信息时代的传播中图像的特殊功效。因此,才有前几年蔡志忠的漫画风靡一时,才有近几年“画说”类图书的一鸣惊人,才有时下“老照片”的热闹红火。

自山东画报社的《老照片》一炮打响,立即带动了一轮历史照片类图书的出版热潮,市场上各种各样的“老照片”蜂拥而至,更有《红镜头》之类的注册书名,花样翻新,好不热闹。然而,稍稍翻阅这些“老照片”,不知别人如何,反正我的购买欲望立即被打消了——不仅由于这些出版物从题材到包装的相似和雷同,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历史视角的相似和雷同,而这一视角是颇值得评议的。风云激荡、丰富复杂的中国20世纪的历史,又一次被裁剪成中学教科书那样单线条的战争史、政治史和领袖人物史。不仅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精彩纷呈、流光溢彩的思想学术、文化艺术、巨匠大师付诸厥如;在社会转型中具有重要功能的中间组织、新兴阶层难见踪影;处于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、城乡的风俗景物等等均被忽略不计;直接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在“老照片”中更是几无立锥之地。

平心而论,作为首创之作的山东画报社的《老照片》,在这方面恰恰是做得最好的。其最耐看和令人回味的,正是记载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生活画面,诸如教会女塾的学生、逛厂甸庙会的满清贵族、民初山东妇女的服饰、站笼中的犯人、《良友画报》上的“上海小姐”、文革中的知青、辛亥革命时的剃发剪辫等等,从而织就了深沉隽永、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。它的缺点可能是编排过于随意,中外混杂,时序倒错,令人有凌乱感;同时,有些文字篇幅过长,有喧宾夺主之嫌。可惜后来的效仿者不仅未能青出于蓝,在《老照片》求真求实、复原历史的方向上有所发展,反而落入了更为陈旧的巢臼,其所透露的其实是编者历史观的老化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研究、历史研究十分活跃,思想史、文化史、学术史、艺术史、服装史、民族史、民俗史等方面的著述颇丰,更有众多摄影佳作面世,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已往书写的历史。“老照片”中的历史与当代人文科学的进展所揭示的历史,两者的距离如此之大,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遗憾的。

怎样记录和表达历史,始终是历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。60多年前,胡适在为《上海小志》所写的序中就写道:“‘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’,这两句话真是中国史学的大仇敌。什么是大的,什么是小的,很少人能够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。朝代的兴亡,君主的废立,经年的战事,这些‘大事’在我们眼里渐渐变成了‘小事’,或者一句女子‘蹑利屣’这种事实,在我们的眼里比楚汉战事重要的多了。……然而,古代文人往往不屑记载这种刮刮叫的大事,故一部二十四史的绝大部分只是废话而已,将来的史家还得靠那‘识小’的不贤者一时高兴记下来的一点点材料。”

这样的言论今天看来仍没有过时。作为一个副产品,“老照片”图书热又一次检验了我们的历史观。这对于反思我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格,是大有帮助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